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12月8日-10日,集团召开2022年度工作务虚会,围绕集团“十四五”规划及第三次转型升级发展目标任务,聚焦三个主题,直面发展瓶颈和制约因素,找问题、理思路、提建议、谋对策,汇聚改革发展的智慧力量。集团领导班子成员、本部各部室负责人、各企业负责人参加会议。
12月9日,党委书记、董事长江尚文在主题导入讲话中指出:“当前大平台大基金建设是集团的重要使命和任务,其他业务版块也要齐头并进。今天,我们就围绕如何充分发挥大平台大基金功能,以及优化集团产业板块布局、加强内外部协同发展展开讨论,集思广益,形成以大平台大基金为主责主业,其他业务版块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
资本运营部经理钟华表示:“要发挥国有资本运营平台资产整合能力,梳理省属国企优质资产,实现对产业的有效投资;要根据集团功能定位和各项投资工具特性,搭建期限结合、层次清晰、目标明确的资产配置。”
国控基金总经理吴晓聪重点对大平台大基金建设如何打造专业化人才队伍、风险控制等方面提出建议:“要通过市场化招聘,打造一支与大平台大基金相匹配的人才队伍,同时要积极应对好平衡投资进度和风险控制的巨大考验和挑战。”
金融事务部经理王红宇提出:“要横向联动,共建共享融资大平台,为引领江西债券市场良性发展发挥积极作用;纵向引导,整合所属企业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最大化;优化估值,降低融资成本,提高集团债券市场价值;科学预算,提升融资效率。”
“我们要进一步优化管控模式,充分发挥集中管控、统筹调度的作用;在公司治理层面落实各项授权,通过股东向董事会授权、董事会向经营层授权,提高决策和运营效率。”风险管控部经理郭庆华分享了自己在风控方面的建议。
“作为一家定位于市场化、财务性的股权投资机构,构建什么样的机制和核心竞争力是我们需要考量的重点。”国资汇富总经理薛文理提出了创新性想法,“我们可以在股权机构、运行机制、管控体系等方面全面试点改革,提高生产力,打造一支完全具备市场化竞争能力的投资团队,同时也为市场化投资和基金管理积累经验。”
股权管理部经理康小蕊针对产业布局、协同发展提出: “一是强化内外协同,借力发力、借船出海、借势发展;二是落实对标一流,提升竞争力,明晰路径,一企一策;三是完善分类管理,做强做优二级企业;四完善保障机制,健全国有产权代表队伍建设和履职机制,强化第一责任人意识。”
“集团各产业类型发展水平不均,特别是物业产业,资源分散,没有形成规模优势,”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发言代表各抒己见:“要有方向有重点做活存量资产,围绕全省产业发展方向,充分挖掘优势;增量产业要有更加明确的投资布局策略,形成更加多样化的投资组合;对集团小而散的股权进行专业化整合,做大做强二级企业;加快物业存量资产整合管理和提质增效,提升资产价值管理水平。”
针对产业基础较为薄弱,布局比较分散等问题,党委委员、副总经理丁鸿君提出解决路径:“一是要立足集团国有资本运营平台定位,科学谋划产业布局,确定产业赛道。二是要形成更加明确的整体投资策略,针对不同投资类型构建不同退出策略;充分考虑期限和类型,形成更加多样的投资组合。三是充分运用资本运营手段,用市场化方式来实现国有资本的进退流转,阶段性的投资、阶段性的持有,资本进退更加灵活;利用并表优势,与省内其他产业平台围绕优势产业合作,互利共赢,形成良性循环。”
“做好大平台大基金工作,要根据新阶段新形势修订“十四五”战略规划,抓好战略管控。”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罗敏认为,“一是完善授权机制,根据集团对子企业的定位一企一策合理授权,做到事前规范,事中监管,事后问责;二是坚持专注、专业,明晰产业投资路径,建立引领性投资机制,深耕产业,延伸产业链,形成产业生态圈,培育产业集群;三是提升实力和创新能力,科学治理,完善考核,以业绩论英雄,做到监管与放权,管好与放活的统一。”
对大家非常关注的人才队伍建设,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王庆员指出:“要制订人力资源规划,配强人力资源专员,做好年度招聘计划、培训提升规划和工资总额预算;科学定岗定编,合理储备人才,用好考核指挥棒;加大引才力度,规范引才过程,科学设置薪酬体系,完善职业经理人制度,实行职务和职级双重晋升制度;畅通人员退出机制。逐步健全未位淘汰制。”
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毛顺茂围绕大平台大基金建设指出:“一是要找准定位,支持组建大基金体系,借助资本力量,引入优质产业资源和财务回报,反哺大平台。最终实现“大平台+大基金”的良性循环。二是要抓好重点,抓好基金导入重点项目的确落地,做到政策型基金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市场型基金靠大联强、多元发展。三是要强化风控,以“党建+基金”为抓手推动高质量发展,以“外脑+基金”充分发挥专家库力量。四是要做好保障,用人才和机制保障大基金可持续发展。”
集团党委委员、财务总监冷绪忠要求:“一是要提高所属企业经营自主性;二是要聚焦决策流程,尊重资本市场客观规律,充分激发市场活力;三是明确所属企业定位;四是加强预算管理;五是建立集团内部人才流动培养机制;六是增强融资能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